他几十年磨一剑,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有一群与嵩法一同成长的老法官
他们初心不改,为司法奉献
几十年磨一剑为群众定纷止争
他们难掩其芒
在周围干警的眼里更是光彩熠熠
下面小编带你走进
“嵩法同事说”系列报道的第二个主人公
嵩明法院专委、民事审判庭法官——“调解高手”杨劲松
调解高手:“他调解时,我们都既惊讶又佩服”
法官助理何孝平夸杨劲松是“调解高手”,一旁的书记员也附和道“杨专委调解太厉害了”。随即何孝平调出了杨劲松的收结案情况。果真,随着鼠标往下滑,已结的13件案子,调解及撤诉12件。这样的概率确实值得竖大拇指。
但如何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呢?何孝平和书记员李美玲给出的一致答案是:耐心加持下,专业、高超的调解技术。“总结下来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法运用得相当透彻。”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杨劲松善察言观色,能迅速抓住矛盾点,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软硬兼施、刚柔并济,为当事人释法明理,随机应变应对突发情况。
“一次开庭,有个当事人指着杨专委出言不逊,态度极其嚣张。原以为杨专委会发火,但没想到,他十分平和地请当事人继续开完了庭。休庭后,单独对那人做工作,给足了那人面子。之后,当事人不仅情绪得以缓和,甚至还愿意进行调解。”这让同事们既惊讶又佩服。
正因如此,杨劲松在当事人心中有很高的威慑力和公信力。在何孝平看来,有的当事人态度转变之快令人讶异:“有时遇到胡搅蛮缠的当事人,不听建议还态度蛮横,杨专委看到了便会站在一边听着,当事人态度立马就转变了。”
但树立如此威慑力和公信力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打磨。1989年参加工作的杨劲松已在嵩明法院工作满30年了。初到法院的时候,他也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充满锐气,算不上一个有耐心的人。
然而,法院人办案与当事人接触是家常便饭,没耐心就搞不定,急躁锐气不易让人信服。杨劲松不断摸索总结,30年如一日,才有了今日别人眼里的“调解高手”。
达到这个水平就坐享其成了吗?并不是,每个案子开庭往往只要几小时,但与当事人沟通却需要很多天。有时开庭结束,已可下判决,但杨劲松总想最大限度地保障原、被告的利益,实现双赢,于是又与当事人来回沟通。杨劲松常说“和和气气解决矛盾有什么不好呢?”是啊,案子处理效果好了,杨劲松也跟着当事人一起开心,这是他办案成就感的来源。
帅气绅士:“于我们就像父亲、像兄长”
不仅拥有作为法官的威严和公信力,日常工作中,杨劲松还十分细心、绅士,对身边的同事也是照顾有加。书记员李美玲说:“杨专委于我们就像父亲、像兄长,让人很有安全感。”某次临近下班,大家都走了,李美玲留在最后,临走时办公室门突然坏了,关不上,又联系不到物业……着急回家的李美玲不知所措,此时杨劲松见了,迅速从自己办公室找来工具,砰砰砰几下,就将门修好了。李美玲感慨,“那瞬间,感觉杨专委又多了丝帅气。”
不仅如此,杨劲松的细心和绅士还体现在日常点滴中。凡是外出办案,他都主动为大家做“司机”。在他看来,主动开车一是为了让下车便要开展工作的书记员们在车上有时间整理案件思绪和材料;二是自己驾龄长,开车稳当。因此他总认为自己开车理所当然,这事儿不值一提。
但同行的小伙伴们可不这样觉得。有时路途远,天气又热,跟当事人沟通后再开车,劳累程度翻倍。书记员李美玲回忆道:“某次我坐在后座,看到在烈日暴晒下开了几个小时车的杨专委,汗流浃背,在阳光的映照下,鬓间的汗珠裹挟着几丝白发……看到那一幕,鼻子莫名酸了。
人缘爆棚:“只要杨专委在,事半功倍”
也许正是这点滴照顾,让庭室的小伙伴们与这位专委十分亲昵,开玩笑从不避讳。有时杨劲松听到他们跟谁开玩笑,会很“皮”地加入,开启“神助攻”模式,一番调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杨专委很幽默的,和我们也完全没有代沟。”书记员李丹笑着说。
或许正是在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幽默性格加持下,杨劲松在生活中人缘爆棚。“我们去送达遇到找不到人或其他情况时,杨专委总能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感觉到处都有他认识的人。”同行的小伙伴常感叹,“只要杨专委在,事半功倍。”
其实,人缘好的原因很有可能源自杨劲松乐于助人的品质。因从事法律工作,常会有亲朋好友或当事人打电话给杨劲松咨询法律问题,不论多忙,他总会在能力和职责范围内给他们提供专业建议。但对于“找关系、打招呼”的请求,他则一概铁面拒绝。30年的耕耘,好名声也就四处传开了。但对于这些夸赞,杨劲松还是一贯谦虚地认为,本该如此。
白驹过隙30载,杨劲松常常感叹时间飞逝,年纪大了一切都不如从前,记忆力衰退,新法新规遗忘速度快,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了。但我们都知道,时间从来不仅只带来了脸上的皱纹和鬓间的白发,还有洗尽铅华后永葆的初心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有的人,纵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